当前位置: 首页 > 司法调研 > 审判研讨
规范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的司法程序研究
分享到:
作者:寇文彦  发布时间:2014-09-26 15:40:18 打印 字号: | |

 

规范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的司法程序研究

寇文彦

查封、扣押、冻结都属于诉讼中的强制性措施。查封是对涉案的财物或场所就地封存的措施。扣押是为了防止涉案人员或者第三人处分、转移财产而对涉案财物采取的扣留、保管的措施。冻结是为了防止涉案人员或者第三人转移、抽逃资金等财产而对涉案财产采取的限制其流动的措施。

处理涉案财物是司法机关在办理案件过程中,根据查明的案件事实,依法对查封、扣押、冻结的涉案财物作出解除查封、扣押、冻结,或者返还被告人、退赔被害人、罚金、没收财产等处置的决定。在使用上述措施的过程中,操作手段难以统一,对涉案财物的处理更是莫衷一是。本文的宗旨就在于探讨这些执行措施的规范行为。

一、查封、扣押、冻结的法律依据

扣押是一种临时性的执行措施,是把被执行人的财产运到一定的场所,不准被执行人对该财产使用和处分。扣押的财产一般是便于移动的物品。在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一般应妥善保管所扣押的财产,也可以暂由有关单位或个人保管。

冻结主要是针对被执行人的存款而采取的一项执行措施,是指人民法院在进行诉讼保全或强制执行时,对被执行人在银行、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的存款所采取的防止其转移的强制措施。冻结的目的,在于确保执行文书所确定的权利的实现,督促义务人及时履行执行文书所确定的义务。

民事诉讼法第三百五十九条规定, 人民法院对查封、扣押、冻结的被告人财物及其孳息,应当妥善保管,并制作清单,附卷备查;对人民检察院随案移送的被告人财物及其孳息,应当根据清单核查后妥善保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或者自行处理。查封不动产、车辆、船舶、航空器等财物,应当扣押其权利证书,经拍照或者录像后原地封存,或者交持有人、被告人的近亲属保管,登记并写明财物的名称、型号、权属、地址等详细情况,并通知有关财物的登记、管理部门办理查封登记手续。扣押物品,应当登记并写明物品名称、型号、规格、数量、重量、质量、成色、纯度、颜色、新旧程度、缺损特征和来源等。扣押货币、有价证券,应当登记并写明货币、有价证券的名称、数额、面额等,货币应当存入银行专门账户,并登记银行存款凭证的名称、内容。扣押文物、金银、珠宝、名贵字画等贵重物品以及违禁品,应当拍照,需要鉴定的,应当及时鉴定。对扣押的物品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及时估价。冻结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应当登记并写明编号、种类、面值、张数、金额等。

严格依法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对于保障当事人合法权利、保证案件顺利办理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一些司法机关在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时,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对涉案财物的范围认定不严格,解除强制性措施、返还涉案财物不及时等情况还时有发生。规范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的司法程序,确保涉案财物处理的法治化、规范化、公开化,一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切实执行法律关于处理涉案财物规定;二要规范司法程序,完善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的决定、执行、解除程序,细化涉案财物认定标准、明确执行主体、健全当事人复议申诉投诉机制、建立对相关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机制;三要加强对涉案财物处置的法庭调查,完善涉案财物处理的司法程序;四要强化对涉案财物的管理,妥善保管涉案财物,探索建立涉案财物集中管理平台,完善涉案财物处理信息公开机制。对已由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或其他限制处分权的执行措施的财产所为的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势必妨害生效裁判的执行。因此,应依法给予民事制裁,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empirenews.page--]

二、涉案财物的处理

涉案财物处理结果是人民法院依法履行司法职权,实现法律权威的具体体现;是法律规定物化形式的表现;是人民法院根据依法生效的判决、裁定,对涉案财物进行查封(解除查封)、扣押、冻结,或者通过鉴定、评估确定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的价值,采取拍卖、变卖、抵债等方式对涉案财物进行处置,实现法律对国家权益、企事业单位权益和公民个人权益保护的过程。进一步规范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的司法程序是深化司法改革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新举措之一,也是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对查封、扣押、冻结的涉案财物要进行法庭调查,充分听取诉讼各方的意见,查明是否为犯罪所得或者依法应当追缴的其他财物,不属于被告人犯罪所得和其他应追缴的财物的,不得判决没收,防止侵害被告人的合法财产。还要求对犯罪所侵害的被害人合法财产,要及时返还被害人;涉及多名被害人,权属不明的财物,要按比例返还被害人,使被害人遭受的损失及时得到弥补;无人认领的,应当公告通知,公告3个月仍无人认领的,应当上缴国库。

新刑诉法司法解释对查封、扣押、冻结财物的审查处理程序的完善。一是规定了可及时返还被害人的财产范围。二是强调对涉案财物处置的法庭调查。三是重视案外人提出的权属异议。四是完善涉案财物的处理程序。新民诉法作了具体规定。同时还规定:对不宜移送的实物,应当根据情况,分别审查以下内容:(一)大宗的、不便搬运的物品,查封、扣押机关是否随案移送查封、扣押清单,并附原物照片和封存手续,注明存放地点等;(二)易腐烂、霉变和不易保管的物品,查封、扣押机关变卖处理后,是否随案移送原物照片、清单、变价处理的凭证(复印件)等;(三)枪支弹药、剧毒物品、易燃易爆物品以及其他违禁品、危险物品,查封、扣押机关根据有关规定处理后,是否随案移送原物照片和清单等。上述不宜移送的实物,应当依法鉴定、估价的,还应当审查是否附有鉴定、估价意见。

为了进一步规范执行程序中的查封、扣押、冻结措施,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2004年10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30次会议讨论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以下简称《查封规定》)。《查封规定》对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其中不乏制度上的改造和创新。从总体上看,《查封规定》体现并贯穿着一些基本原则和精神,把握这些原则和精神,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适用该司法解释。
    三、司法实践中如何保护民事主体的财产所有权
    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和“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明确写进了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理念和原则对强制执行制度具有统辖和指导作用。从债权实现的角度来说,保障申请执行人的债权及时、充分地得到实现,不仅是强制执行的目的,也是宪法对财产权等基本权利保护的要求。《查封规定》认真贯彻宪法精神,在诸多条文中加以体现。如第二条规定执行机构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标准,严禁违法执行案外人财产,以保护其合法的财产不受侵犯;第五条规定了八种不得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以保护被执行人及其所抚养家属的生存权、人格权等基本权利等。对各级人民法院来说,这意味着尊重和保障人权以及保护民事主体的财产将成为我们开展执行工作的一项基本准则。
    作为强制性地实现实体法上权利的法律制度,民事强制执行制度应与民事实体法的有关规定相协调,以维护法律体系的内在统一性;另一方面,民事强制执行制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强制执行程序有其自身独立的价值。《查封规定》的诸多规定体现了这一原则,如涉及所有权制度、担保制度、合同制度的内容都以有关的实体法为基础,对有关实体法所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予以保护,同时又根据民事强制执行的特点和要求,从最大限度地实现债权、提高执行效率、降低执行成本出发,作了一些特别甚至不同于有关实体法的规定。如《查封规定》第二条是关于如何判断某项财产是否属于被执行人的规定。由于执行程序的目的在于实现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而非对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审查判断,因此对效率有更高的追求,贵在迅速、及时。基于此,不能要求执行人员先调查核实清楚财产权属再实施查封行为,这样很容易造成执行拖延,给被执行人转移财产逃避执行造成可乘之机。所以查封时判断财产权属的标准与民事确权时的标准是不同的,这个标准是明确的、外在的、容易把握和具可操作性的,只能根据表面证据进行判断。基于这一思路,我们认为,被执行人占有的动产推定为其所有,登记在被执行人名下的不动产、特定动产和其他财产权推定为其所有,人民法院可以查封。根据这个标准认定,基本上与真实的财产权属状况相吻合。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一种常态,所有者的动产一般由其占有,按照这个标准执行,不会造成大量查封案外人财产,不会影响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这既有利于人民法院的执行,也能比较好地保护案外人的合法权利。[!--empirenews.page--]
   从理论上讲,被执行人的所有财产都是其所负债务的担保,其应当承担广泛的财产责任,人民法院可以对其所有财产采取执行措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强制执行法都规定了对被执行人的某些特殊财产不得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在民事执行中,执行适度原则有着特殊的意义,即对被执行人的执行必须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在执行目的和执行手段之间、申请执行人利益和被执行人利益之间保持合理的平衡关系,被执行人的许多基本权利必须加以保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各国都越来越突出地尊重和保护公民的人格权、荣誉权、接受教育权等基本权利,也加强了对残疾人、老人等特殊群体的保护。因此,借鉴外国执行立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中国的国情,《查封规定》规定了八种不得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同时规定对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所必须的居住房屋,人民法院可以查封,但不得拍卖、变卖或者抵债。
    但是,严格地按照上述规定执行,有时会导致对申请执行人的不公平。为了追求公正,《查封规定》第七条又规定:“对于超过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房屋和生活用品,人民法院根据申请执行人的申请,在保障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最低生活标准所必需的居住房屋和普通生活必需品后,可予以执行。”上述变通规定,既保护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存权,又最大限度地实现债权人的债权。比如,虽然是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必需的家具,如果该家具很贵重,显然,从价值角度讲,该家具已经超过了生活必需的限度,如果一律禁止执行,对申请执行人利益的保护明显不周。因此,出于强制执行程序的目的和对执行当事人利益的平衡保护,应当在满足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必需的基础上,根据申请执行人的申请,由其提供相同功用的代偿物或者相应价款后,可以对该家具采取执行措施。
  四、执行中应切实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执行中涉及第三人利益的情况,主要有四种:一是被执行人的财产由第三人占有;二是执行标的物是被执行人和第三人的共有财产;三是被执行人将其财产出卖给第三人,第三人已经支付部分价款并实际占有该财产,但被执行人依合同约定保有所有权或者依然登记在被执行人名下的;四是被执行人购买第三人的财产,已经支付部分价款并实际占有该财产,但第三人依合同约定保留所有权的或者依然登记在第三人名下的。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应当坚持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不能因强制执行增加第三人的负担或者损害第三人的利益。对此,《查封规定》有针对性地作了规定。对于第一种情况,应当区分第三人为自己的利益占有还是为被执行人的利益而占有两种情形。第三人为自己的利益,根据与被执行人之间的合同等关系而占有被执行人的财产的,虽然可以查封、扣押、冻结,但不能影响第三人对该财产的占有和使用。对第三人替被执行人保管或者因其他原因为被执行人的利益占有的被执行人的财产,可以查封、扣押、冻结,并不受第三人占有的限制。对于第二种情况,第三人占有的属于其与被执行人共有的财产,人民法院可以先查封、扣押、冻结该财产,然后进行财产分割。财产分割后,查封、扣押、冻结的效力及于被执行人享有份额内的财产,对其他共有人份额内的财产视为自行解除。对于第三种情况中的约定保留所有权,单纯从所有权的角度讲,此时该财产仍为被执行人所有,仍属于责任财产的范围,人民法院自然可以执行。但是这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第三人的利益,因为此时第三人已经支付价款并实际占有该财产,其目的在于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由于法院的强制执行,其目的将难以实现,而且其已经支付的价款能否返还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此应当平衡申请执行人和第三人利益的问题,可以给第三人一个选择权,他可以选择继续履行合同,将尚未支付的剩余价款交付人民法院,从而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人民法院解除对该财产的查封、扣押。如果他不做此选择,将不能阻止人民法院的执行。第三人与被执行人之间有争议的,双方可以通过另诉解决。对于财产依然登记在被执行人名下的情况,如果第三人已经支付全部价款并实际占有,虽然没有办理过户登记手续,但第三人对此没有过错的,如由于登记部门的原因或者其他非第三人所能控制的原因,应当认定其已经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应当裁定解除对该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以公平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对于第四种情况中的约定保留所有权,如果申请执行人已向第三人支付剩余价款或者第三人书面同意剩余价款从该财产变价款中优先支付的,人民法院可以查封、扣押、冻结;第三人依法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已经采取的执行措施应当解除,但人民法院可以依据申请执行人的申请,执行被执行人因支付价款而形成的对该第三人的债权。

[!--empirenews.page--]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自2005年1月1日起实行。该规定第二十九条对人民法院冻结、查封、扣押财产做了以下规定:
   (一)人民法院冻结被执行人的银行存款及其他资金的期限不得超过六个月。
   (二)人民法院查封、扣押动产的期限不得超过一年。
   (三)人民法院查封不动产、冻结其他财产权的期限不得超过二年。
   (四)申请执行人申请延长期限的,人民法院应当在查封、扣押、冻结期限届满前办理续行查封、扣押、冻结手续,续行期限不得超过前款规定的二分之一。

综上,人民法院在执行中由于部分执行人员不严格按照上述规定操作,使得查封、扣押、冻结的措施在司法实务中各行其是,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的造成了执行异议,有的导致申诉等等。如何规范操作查封、扣押、冻结,笔者认为就应当严格按照上述法律规定进行,从而达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作者单位:祥云县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黄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