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大理古城,大理市历史文化研究所。这座隐藏在武庙附楼的研究所,木质的招牌刻着“大理市历史文化研究所”几个遒劲的楷字,小巧低调,说它是一个“所”,主要是张锡禄教授退休后常年在此办公,又吸引了一批有着治学情怀的学者的缘故。
张教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大理历史和白族文化研究专家,退休前供职于大理州博物馆,兼任大理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导师,张教授在大理历史文化研究方面著述丰富,撰写和出版了《南诏与白族文化》、《大理白族佛教密宗》等很有影响力的书籍,蜚声海内外,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当代白族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巨擘。
退休后,张教授在武庙附楼一间南北向,有一半垒满书架,一半是办公桌椅,北面悬挂着投影仪,南面有几十把座椅的工作室里进行他的学术研究,每周六,他都会定期主持学术讲座,来做主题演讲的都是对大理历史、民族文化研究有着热忱和见地的老师。他有一名大理学院的董老师作为助手,董老师出生于挖色,连连称道我们法院在挖色镇开展的洱海保护工作。
循声来到张教授的办公室,张老师精神矍铄,总给人以精力旺盛、思维敏捷的感觉,去年十月与我们侃侃而谈几个小时,老人家毫无倦意,话题犹如有一根无形的线头牵着,绵长而细微。见到特意来登门拜访的鲍康院长,张教授谈兴颇浓,首肯了大理中院法院文化建设的用心,作为一位历史学者,对南诏德化碑有关德化的论述在大理中院能够受到尊崇,深为感动。从管鲍之交的鲍叔牙谈到海东明代鲍杰将军墓碑,乃至大理鲍氏沿茶马古道开枝散叶,又谈到大理的家风、族规、村规民约。以张教授对大理家族姓氏的掌故,他能够从地理、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等方面信手拈来,而且地名、人名,大致年代他都历数家珍,让人觉得可信且可敬。
鲍院长向张教授表明我们法院文化建设准备筹建大理法制史长廊的设想,张教授一下子兴奋起来,他欣然应邀为我们提供与大理法制史相关的资料,因为他本人就曾经对大理辖域内白族古代碑刻铭文问题进行过详尽的整理,从田野调查和考证历史实物的角度,他希望我们采取用碑刻拓片或者契约复制品辅以文字说明的方式进行展示。我们认为这种直观展示大理诸多历史时期生活中的法律行为的方式非常生动,大理中院将设置专门的区域梳理和整理大理国三十七部会盟碑,元代、明代、清代以降民间的山林、水源、房地契约,历史名人的司法故事等一系列历史文化片段,使得一代代大理人沉积的智慧发扬光大,思及此,我们不由得满心振奋。两位鸿儒、一盏清茗,鲍院长与张教授的话题在法治建设的家国情怀中展开来,话锋交错、意味悠长。
环顾研究所凝结着一辈又一辈研究者凝聚心力而铸成的满架典籍,就连空中都用绳索缀满了各种手绘的苍山十九峰、十八溪、环洱海村落导引图,这斗室之内真是蕴藏了无穷的奥妙与玄机。
春分后雨水逐渐稠密,一路上春风涤荡、春雨如醪、花枝满簇、苍山如屏,任春光描摹,春天,真好。
(作者单位:大理州中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