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老师给孩子布置了一份周末作业——向家里读过初中的长辈了解一下他们上初中时的情况。女儿放学回到家,就像个小记者似的,拿出笔记本和笔追着我问:“妈妈是哪年上初中的”“像我一样住校吗”“都学哪些科目”“校园环境好不好”“同学欺负你吗”伴随着女儿的一连串发问,我的思绪回到三十年前。
是的,整整三十年,我是1988年9月1日踏入初中大门的,刚满十二岁,比我女儿现在稍大一些。母亲帮我收拾好行李,托跟我同村同校的师哥用自行车稍到四五公里外的学校,托同村同校的师姐帮我铺床、买饭票,带着我办理入学手续。那时鲜有父母送孩子上学的,一是九月正值秋收季节,父母都忙庄稼地里的活计;二是孩子的自理能力都很强,父母十分放心。
那时的住宿条件是很差的。宿舍区是一个大大的四合院,房子都是土木结构的,所有的学生还有许多老师都拥挤在这个院子里。一个年级的女生就挤在一间房里,高低床一张挨着一张,过道窄得仅容一人通行。初三女生宿舍用的是木质高低床,长期不见阳光,阴冷潮湿,消毒卫生跟不上,那些木头的缝隙里就长出一种叫“壁虱”(音。师姐们这样叫,我从未见过,长大后知道那是蜱虫。)的寄生虫,吸血比蚊子、跳蚤厉害多了,那些师姐晚上常常打着手电筒,用竹签顺着木头的缝隙把“壁虱”挑出来弄死。后来这些床都被铁架床取缔了,我们没有遭受过这种寄生虫的侵害。那时,晚上上厕所对我而言是件很恐怖的事情,厕所在后院,院子里有棵百年古树,据说树上常常有猫头鹰歇息,它长相狰狞,叫声可怕,虽然初中三年我从未见过猫头鹰,也从未听过它们的叫声,但依然十分害怕。晚上不敢喝水,如果不幸被尿憋醒,也不敢单独出去,煎熬着,听到本宿舍或院子里有动静,就麻溜起床跟着去。虽然每间屋子住那么多人,但大家相处十分融洽,年龄大的就像对待自己的妹妹一样照顾小的,年龄小的就像对待自己的姐姐一样尊重大的。什么校园欺凌是没有听说过的,偶尔有男生邀约打架,但很快就被老师发现并劝阻下来,有嫌隙的同学很快又和好如初,每个人都显得那么淳朴善良。
那时的饮食条件是很差的。同学们把米交到学校总务处,每个饭菜票再交两毛钱。有的同学一张饭菜票的量不够吃,就需要再使用一张饭菜票。饭量小的女同学一张饭菜票的量吃不完,剩下的饭菜就由后勤老师收集起来,养了几头猪,出栏的时候宰杀给全校师生大会餐。食堂的米是同学交上去的,品种、质量、软硬程度不一样,所以至今仍十分佩服食堂师傅如何把这些百家米饭蒸出来。每天的菜都是一样的,午饭是酱汁豆腐脑,晚饭是土豆大杂烩。千篇一律的饭菜让那时并不挑食的同学也难以忍受,于是距离半径在4公里以内的大多数同学都跑回家吃晚饭,然后赶回来上晚自习,或者每个周日都带来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瓶子装的咸菜。自从学会骑车子,我也隔三差五回家吃饭,香肠、腊肉、鸡蛋……虽然家庭条件一般,但奶奶总会想着法子给我改善生活。我们县是个干坝子,干旱是自古就有的,学校所在的集镇又在山坡上,每年有大半时间都缺水,久而久之,师生们都养成了节约用水的好习惯,洗完脸的水要用来洗脚,洗碗前要先用纸擦拭一下,洗衣服、洗头发就到学校后山的池塘里。冷水都这样缺,要想在学校喝口热水简直就是奢望。那时的孩子长得皮实,抵御疾病的能力很强,每天喝生水没喝坏肚子,天寒地冻时用冷水洗脸、洗脚、洗头也没因此生病。
那时的学习条件是很差的。学校只有一栋两层的教学楼,共十二间教室,每个年级四个班。教学楼侧面有一溜小平房,那就是教师办公区,教研室、会议室、体育器材堆放室等等全都挤在一块。老师没有固定的办公室,学生作业都是带回自己的宿舍批改。我们没有实验室,物理、化学课的实验器材堆放在一个小房间里,老师需要做实验室,就让课代表跟他一起去领取实验器材,回到各班教室进行实验演示,同学们就远远地观看,学生亲自实验那是不允许的,学生想要摸一摸器材,也是不允许的,因为怕打坏了,学生赔不起,学校也买不起新的。那时十分羡慕化学课代表,于是暗暗努力,争取考试成绩超过他并取而代之,可惜等我快要超过课代表时,已经要毕业了。我们也没有图书室,学校的图书由一位女老师保管,每周固定有几天下午,只要不下雨,吃过晚饭,这位女老师就提着两个提篮,装满各种书籍带到教师办公区前面的草坪上,把图书摊开,同学们现场取阅。那是学校里最美的一个角落,墨绿色的草地就像一床绿茵茵的地毯,不远处几棵粗壮的圣诞树、银槐树洒下一地阴凉,同学们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或站或卧,或蹲或坐,有的走到稍远一点的树下,背靠树干开始阅读,有的干脆坐在书堆旁,方便更换。有几次,老师才把书摊开,就被一抢而空,落在后面的,只能找同学一同阅读。在那个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的年代,我们就这样在这个美丽的露天阅览室里了解时事,获取课本外的知识。
那时的同学是十分能吃苦的。母校虽然是县立完中,但因为校址在乡下,所以98%以上的学生都来自农村,老师也都来自农村,所以学校一直秉承“艰苦奋斗、勤俭建校、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优良传统,除了起房盖屋,学校的其他建设都靠全校师生齐心协力完成。苹果园、教学楼前面的花圃、露天阅览室是比我们大很多的师哥师姐完成的。我们入校时,学校只有两块简易的篮球场,早操、课间操、体育课、篮球比赛、学校各大庆典活动都在这里进行,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咋办呢?自己动手呗!学校决定将教学楼前的一块坡地平整成运动场,每个班级划定一个责任区域,规定工期,把土方挖出、运走。于是几百名年龄不超过十五六岁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一锄一镐、一箩一担地把土方挖出、运走。不久,运动场的地基平整出来了,体育老师测量后,规划了跑道,于是我们又开始下一项任务:到某工厂拉来煤渣铺跑道,到山上挖来小草植草坪。校园建设稳步推进的同时,学校的教学成绩仍一路保持全县领先,这或许就是母校七十多年来,一致保持良好口碑的魅力所在。
时隔三十年,很多记忆已经模糊,但我依然记得慈祥如父母的老师,情同手足的同学,朗朗的读书声,学校后面那塘清澈的池水,打开同学视野的露天阅览室,还有校园里滴着我们辛勤汗水的一草一木……
后记:我不知道女儿的历史老师布置这份作业的目的是什么,也许想让孩子通过我的忆苦,能够思甜;也许想让孩子了解一下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许想让家长回忆求学的艰苦,与学校在孩子教育上形成良好的家校互动……无论如何,都感谢女儿的历史老师,让那段青葱岁月再次浮现我的眼前。好巧,三十年前,我入校的班级是初(30)班!
(作者单位:云南省祥云县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