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风采
关于捐助的一点随感
分享到:
作者:白玲  发布时间:2018-11-29 08:57:49 打印 字号: | |

 

多年前,单位的几位同事对困难学生长期进行捐助,从初中到高中,没有间断过,一时传为佳话。前几天无意中提到这事,有同事问“那几位同学有没有跟你们联系着?”“没有联系了,应该上班了”。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真是没良心”、“不懂感恩啊”、“这种事情太多了,还有贪得无厌者向捐助者索捐”……当大家正在声讨这些“白眼狼”时,一位同事提出不同的观点:“首先我们要弄明白我们捐助他们是为了什么?其次我们要换位思考,如果不是迫于无奈,谁会愿意成为被捐助对象。”是啊!我们捐助是为了什么?为了上电视、登报纸?为了领奖、戴红花?为了让人一辈子感恩戴德?因为我们捐助时的心思不够纯粹,所以我们才对被捐助者的“冷漠”而耿耿于怀。现在换位思考,如果我成为被捐助对象,捐助者总是以高贵的姿态对待我,用热切的目光注视着我,期待从我嘴里冒出那句“感谢”,我的自尊,我的自卑会不会让我十分反感,甚至敌视捐助?
此时,我想起了一件事,某企业对某校的留守儿童进行捐助,学校组织了场面宏大的答谢活动,主持人很煽情地向全校师生及各界来宾介绍留守儿童如何缺乏关爱,如何需要社会关注,然后让几位孩子在众目睽睽之下走上主席台,接受企业赠予的学习用具及红包。当时我在会场,心情五味杂陈,企业献爱心值得赞扬,学校代表学生进行答谢也是理所当然,但让这些孩子的家庭隐私被曝光却是十分不妥。回家提起这件事,那时刚上小学的女儿问我什么是“留守儿童”,知道答案后,她说:“我不愿做留守儿童,我也不想收礼物,我更不想站在台子上被人家可怜。”那些站在台子上的孩子何尝不是这样想。
此时,我还想起一篇课文《一碗阳春面》。年幼时读这篇文章,让我感动的是文中母亲的伟大,儿子的感恩,母子三人面对困难不退缩,相互鼓劲,充满希望的精神。长大后,才发觉面馆老板夫妇才是最伟大的。大年夜,母子三人来吃面,因为生活拮据,母亲以怯懦的口吻要了一碗面,老板没有拒绝,还偷偷多加了半份的量;第二年大年夜,母子三人又来了,还是只要一碗面,老板娘让老板给他们下三碗,老板说“这样会让他们感到尴尬的”,于是还是多加了半份的量;第三年阳春面涨价了,老板在母子三人到来之前,悄悄把价格牌换掉……母子三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得到老板夫妇的帮助,他们的尊严得到很好的保护。善良的老板夫妇主动帮助他人,同时在帮助中懂得尊重弱势群体,这样的帮助才是最友善的帮助。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心捐助这种善举值得社会弘扬,但弘扬的方式确实要改一改。无论愿不愿意,都要让受捐助者站在台上接受公众的目光检阅,不可取;逢年过节,扎堆给敬老院的老人修指甲、理发、送礼物,作秀式的捐助、慰问,不可取;给困难群众送礼物,要让群众提着礼物笑眯眯地合影留痕迹,不可取;芝麻大点的捐助,也要大张旗鼓,夸夸其谈,不可取。我们不妨学一学那对面馆夫妇,不求回报,不图虚名,帮人于无痕,把爱心传递!
 
             (作者单位:云南省祥云县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sub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