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动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看大理 | 邓川人民法庭:司法保障助力民族团结进步
分享到:
作者:春城晚报  发布时间:2022-07-07 08:54:03 打印 字号: | |

走进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邓川镇的邓川人民法庭,刻有“和谐邓川”的石碑居于正中,分外醒目。

“以日晷为原型的‘和谐邓川碑’,顺时针镌刻着‘有矛盾纠纷,到法庭解决,得公正处理,案结人和顺’,是邓川法庭干警对人民群众的承诺。”洱源县法院邓川法庭副庭长苏磊江介绍。

而两旁的法治文化长廊更是别具特色,南围墙上绘着清廉、明礼、尊老、爱幼、有德等篇章,北围墙上绘着父子、夫妻、兄弟、邻里、朋友等篇章,引导当事人“以案为镜”“定分止争”。东西长廊展示中外法治文化与当地民族文化,倡导当事人“走出牛角尖,构建和谐邓川”。

行走在法庭内青石板铺筑的“公平路”,左右两边耸立的两块石碑——厚德石和尚法石,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这是让我们的干警铭记要将德治和法治相结合,增强当事人的文化认同感,使其理性参与诉讼,才能共筑和谐。”苏磊江说。

洱源法院邓川法庭将传统文化、法治文化与审判工作相结合,建成了以“一进公平路、两碑树德法;三台叙乡愁、四廊明法心;五道铸正气、六艺承传统;七情归法理、八字铭初心;九品洱源情、十全为民心”为格局,具有鲜明民族性和浓厚本土气息的法治文化广场。

在日常工作中,法庭将审判实践融入当地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人文景观中, 以“道德感化和法律引领”为途径,提炼出“一二三一”工作机制引导当事人理性诉讼,较好地做到了审判工作与生态保护、文化建设、民族团结及模范引领的有机融合,成为云南法院文化建设中一张亮丽的名片。

在邓川法庭的法治文化长廊,展板展示了历史故事、案件分析、法官语录等内容,对当事人进行案件的梳理和认识有一定的帮助。“调解中,调解员会带领当事人参观对应的展板,最后再由当事人选择解决方式。”苏磊江介绍,法庭审理的大多是“家长里短”的案件,辖区内少数民族众多,法庭把矛盾纠纷的解决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有效融合,积极建设面向社会的普法宣传教育阵地,着力打造文化诉讼服务中心。借助白族等世居民族的建筑元素,将善良风俗、法治文化等融入法庭建设,营造便民、亲民的法庭氛围,同时梳理当地发生的纠纷案例,让法律上墙、文化说理。

诉源治理中的调解工作是邓川人民法庭的亮点工作之一。为了促进辖区内的群众沟通交流,减少隔阂,更好地做好诉前调解,法庭聘请了解社情民意、通晓当地民族语言、民族习惯的9名少数民族人民调解员,设立了“阿鹏调解室”,尽量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诉讼前。来自洱源县右所镇陈官村的孙平就是“阿鹏调解室”的一名调解员,曾经是村委会干部的他,不仅对当地情况和风土人情了如指掌,而且会说白族话,也让他在相关案件调解过程中获得当事人更多的信任。“我们用少数民族语言和当事人沟通,相互之间增加了信任感亲切感,调解起来更顺利。”孙平说,诉前调处不收诉讼费,形式更便捷,节约了当事人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2021年“阿鹏调解室”在诉前成功调处了79件案件调解,把矛盾纠纷化解在了最基层。

有会多种民族语言的法官,有大家信任的少数民族人民调解员,有走心信服的调解过程,群众心中的“贴心法庭”……邓川人民法庭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为基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总目标,坚持用中华优秀文化浸润司法,以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为己任,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和正义,为促进辖区各族群众共建共治共享作出了司法贡献。


 
来源:大理中院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大理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