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在省高院召开的全省中级法院院长座谈会暨全省法院司法改革、文化建设工作推进会。院党组书记、院长童晓宁以““以文传法、以文化诉、以文筑源”为题,进行大会交流。
长期以来,大理两级法院:以物质文化为基础、行为文化为核心、精神文化为主导的法院文化建设体系,通过以文传法、以文化诉、以文筑源的方式,打造了文化助力审判执行队伍建设的立体工作格局。
以文传法,建设法治文化阵地。一是营造为民司法文化氛围,让法治传播深入人心。以硬件美化、绿色亮化、文化点睛为目标,准确把握和反映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要求新期待,建立“一院两中心”即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行政争议及环境资源纠纷审前调解中心,提升环境建设,争创生态法治文化示范基地,将白族民居建筑风格、善风良俗与审判需求、生态文明深化融合,让法治文化接地气、润人心。二是拓展法治文化阵地,让法治传播零距离。按照制定的《特色法庭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专业法庭+多元法庭+文化法庭”建设路径,建成了一批具有“法的精神、文的品味、化的功能”的特色法庭和调解室,法庭建设成果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法庭建设典型案例。三是扩大阵地文化辐射功能,让法治传播广覆盖。大理两级法院适时举办法院开放日,让人民群众走进法院体验法庭审判全过程。剑川法院为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位于剑川)建设贡献法治文化元素,获得省方志馆的肯定并赠《云南省志》68卷。祥云、南涧法院设立法院文化馆,生动展示红色司法、法院历史、法治精神等主题,让法院文化落地生根,让红色基因赓续传承。多次接受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的调研视察,大理法院文化建设工作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
以文化诉,深化法治文化治理功能。一是加强行为文化建设,打造苍洱特色文化诉服品牌。在一站式诉讼服务多元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中,结合工作实际,将最高法院“打造文化型诉讼服务中心”的要求,融入审判调解全流程,品牌效应不断凸显。大理市法院与大理大学合作,建立“博士调解室”,将高校高层次专业人才引入法庭诉讼服务。中院与州委宣传部合作,在喜洲等村社建立“新新无讼乡村指导工作室”,把新金花调解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紧密结合,以法治的力量助力文明乡村、“无讼乡村”建设。二是强化红色文化引领,拓展乡村善治之力。大理中院为挂钩村制定了“红色引领,乡村振兴”方案,发挥政治统领、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的作用,实现了米家禄组织、产业、文化等五个振兴,村集体收入跃升为南涧县第1名,乡村精神文明、社会秩序全面提升。建立了“法院党组+法庭支部+党员法官”网格诉源治理工作体系和“领导包片、支部包网、干警包点”的工作模式,一批无讼乡村已建立起来。三是拓展文化说理功效,提升调解质效。两级法院坚持借助案例故事、传统习惯疏导和启发群众,让“情、理、法”将诉讼参与人从牛角尖深处拉出来,用文化的力量解释法理,化解矛盾。今年上半年,全州新收民事案件同比下降22%,全州人民法庭案件调撤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州案件结收比位于全省第4。
以文筑源,凝聚法治文化共识。一是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形成苍洱模范法官宣传矩阵。十年来,两级法院培育选树了中宣部“时代先锋”龙进品、“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个人”罗连书、“全国优秀法院”洱源县法院、,“全省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邓川法庭、“云岭楷模”喜洲法庭等全国全省先进英模。通过英模宣传为法院文化建设添砖加瓦,为队伍建设凝神聚气,形成了“崇尚英雄”的良好氛围。二是强化文化教育培树,提升干警综合素质。中院“红色故事大家讲”已开办了17期,用革命文化淬炼公而忘私、敢于奉献的高尚品格;举办的“苍洱法治青年说”理论学习活动,为青年干警的成才提供平台。着力搭建院校司法资源共享平台,与同济大学举办天池环境司法论坛,邀请人民大学等院校法学学者开展司法研究专题交流,与高校联合举办在职研究生班,共培养20余名法学硕士,1名博士研究生。常态化开展政治轮训30余次,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升干警的业务及综合素质。我们还创新开展新时代法院文化建设,采取干警家属、“法院娃”说说心里话等形式,加强家风建设,不断筑牢家庭助廉防线。三是坚持精神文化传播,繁荣法院文化创作。我们始终坚持法官原创、为法治留声,大理中院14年来坚持创办“法在身边”电视栏目,选取典型案例故事为群众普及法律知识,至今已经刊播600多期,每年均有4至5部电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进行播放。情景剧《金花巧解拆门案》、歌曲《一诺千言》《红兴歌》《苍洱巡回法官》等原创音乐作品,充分展示了法院干警在矛盾纠纷调解、恪守职业道德、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风采。用鲜活的方式传播法治理念,将法治强音唱响在苍洱大地上。
文化大道,法治长河,两级法院将坚持政治引领,文化强院,为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